經濟危機對浙江外貿的影響(1)
1. 經濟的影響
浙江經濟以“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為特征,龍頭企業與區塊內的配套中小企業存在產業鏈合作關系。同時,在塊狀經濟內部,企業相互借貸、擔保普遍。浙江商人們融資主要靠兩個金融工具—高利貸和擔保圈,在經濟繁榮上行時期可以相互扶持、加快發展,到緊縮下行時期,某些企業資金周轉不暢會引發更大范圍企業的經營風險,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產業風險容易演變成區域經濟系統風險。粗放發展—浙江經濟好比“豆芽菜”:迎著光的方向迅速生長,短時間就長的很高,但根基不扎實,又細又長,,大風一起東搖西擺—附加值、工藝技術水平較低,抵御風險的能力弱。這也正是浙江在本輪經濟危機中反應最為激烈的主因。
2. 外貿的影響
一、我省外貿經濟運營基本狀況浙江是一個對外貿易大省,全省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高達70%。金融危機,對我省經濟的直接影響已經顯現,主要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影響我省的外貿出口。我省對美、日等主要市場和紡織服裝等主要產品出口增長大幅度回落。二是影響我省的消費、投資。金融危機通過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導致居民的股票等大幅縮水,收入增長變緩,從而壓制了消費需求。同時,全球經濟大幅放緩,影響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和企業的投資預期,從而影響投資增長。三是對利用外資的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動蕩加劇,影響一些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和并購活動。四是對經濟金融安全的影響。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企業資金緊張狀況,一些企業資金鏈出現斷裂,對經濟金融安全造成沖擊。以上四個方面使當前外經貿運行中產生兩個問題:1、外貿出口出現“四個回落”,即出口增幅繼續回落、民營企業出口增長回落、對美、日等主要市場出口增速明顯回落、紡織、服裝、家具、鞋、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大幅回落。2、實際外資雖保持增長,但呈逐月回落態勢。
二、外貿企業受到的波及我們在省財貿直屬單位有關外貿企業進行調研中了解到,在外貿運營總體平穩的態勢下,這些企業受到了內外沖擊,所波及的主要內容有:1、進出口主營業務形勢嚴峻。2、訂單減少,營業成本上升。3、利潤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4、資金鏈斷裂引發惡性傳導。我省外貿企業除主營進出口業務外,還進行房地產、股票等項目的投資。所投資項目本身價值大幅下降,造成投資縮水;合作伙伴出現資金鏈斷裂,造成投資項目難以為繼甚至破產;投資項目被套,在目前情況下變現困難,帶來企業流動性緊張。
比較優勢理論在當代中國的適用性(2)
二、中國現階段的顯示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戰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提出來的,實際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遵循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從資本密集型的、以重工業為導向的發展戰略轉向勞動密集型的、以比較優勢為導向的發展戰略,這一轉變使得中國能夠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并在過去20多年中極大地刺激了貿易和經濟的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
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現階段仍然是適用的,并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適用,中國經濟貿易發展戰略的制定仍然應該以比較優勢發展理論為基礎。理由如下:第一,比較優勢是貿易的動力之一,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能夠很好促進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v觀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經濟實踐,比較優勢是貿易的基本動力,貿易的發展是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第二,現階段中國并沒有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比較優勢陷阱”與比較優勢原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他們是對立統一的。作為一把雙刃劍,它提醒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遵循比較優勢原理的同時也要規避“比較優勢陷阱”。
第三,現階段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顯示比較優勢在國內很多地區中還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從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貿易形式的轉換過程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勞動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轉換成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特別是對我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充裕、就業壓力巨大的大國而言更是如此。第四,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有利于經濟中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根據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經濟增長來源于資本的積累和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依賴于資本的投入水平,因此,資本積累的能力成為經濟增長和發展過程的關鍵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實現按比較優勢安排產業結構,資本積累十分迅速,但人均水平較低。第五,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能更好的提升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抵御國際金融風險。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遭受嚴重打擊的國家像韓國、印尼等,一般都是在追求趕超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優先發展的戰略,以此作為經濟增長的基礎。由于這種產業不符合這些國家經濟上的比較優勢,在政府的扶持下雖然能夠把它們建立起來,但和發達國家的同類企業相比競爭力差,因此,外貿容易有赤字
綜上所述,對于仍處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制定外貿和經濟發展戰略需要繼續遵循比較優勢原理,鼓勵發展與本國要素稟賦和技術結構相一致的產業,這樣才能實現快的話的資本積累,從而進一步鞏固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基礎。中國現階段的最大顯示比較優勢仍然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應該繼續發揮這種比較優勢,實現更快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F階段中國要素稟賦結構出現了一定的升級,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顯示出來比較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比較優勢發展理論中要素稟賦結構升級促進產品、技術結構升級的論斷。這就要求,應該注意到中國有的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已經在發生改變,這些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技術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因此,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積極關注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努力規避“比較優勢陷阱”,從要素稟賦結構升級變化中抓住產業、技術結構升級的機會,正確應用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和實施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中合理的成分來指導經濟的發展,實現健康、快速、持續的經濟發展,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實現趕超。
從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全部出口50%以上,其中資源密集型的石油是中國出口主導產品。在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低加工的紡織、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雖占有很大比重,但并不是出口商品的主導。這說明中國僅僅是利用了自己的資源,并未發揮出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出口導向逐步凸現了比較優勢理論在發展中國家外貿中的指導作用
從出口貿易的方式結構看,從國際分工角度看,我國是一個經濟資源短缺、勞動力相對富余的國家,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可以使我國出口勞動密集產品,換取我國相對稀缺的資源類產品、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品。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加工貿易是實現這種資源互換的重要途徑。即使是那些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出口產品,在中國的生產活動也大多是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在加工貿易中.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從對外貿易的區域結構看,我國主要貿易伙伴比較固定。我國排名前10位貿易伙伴都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區域中。資本豐裕而勞動力比較稀缺.恰好與中國勞動力富余而資本相對稀缺的比較優勢互補,實證了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形成的中國貿易方向。
以上是關于2018年福建自學考試《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強化復習(1)的相關內容,想獲取更多關于福建自考的相關資訊,如福建自考考試資料、報考條件、自考安排、自考專業、自考院校、自考解答等,敬請關注福建自考(http://www.crimsonguaranteed.com/)
福建自考培訓報名入口

